《小公主》
- 作者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 - 简介
《小公主》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在其父亲去世前后的生活。 - 内容
英国驻印度军官的独生女儿萨拉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她七岁的时候。父亲把她送进了伦敦一所学校读书。由于家境富裕,她理所当然地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可是。正当她站在快乐的顶峰时,不幸却慢慢地靠近了她。萨拉的父亲,由于事业上的失败,再加上一场重病,去世了。这时的萨拉突然跌入了不幸与苦难的深渊,一夜之间,她变成了一文不名的“小女佣”。在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在艰难的处境中,萨拉仍然善良并且乐于助一人,她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伙伴。奇迹再次发生:在她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她终于又重新获得了久违的幸福,再一次成为一个名不虚传的小公主。 - 作品主题
《小公主》一书,将小主人公的成长置于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的叙事情境中,力图在这样的情境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儿童形象。小女孩萨拉出身世家,被父亲送到寄宿学校读书,家庭富有的时候,校长十分优待她。后家道中落,校长、老师对她变得十分刻薄。最后,萨拉继承了遗产,又转为富有。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世态炎凉,着重描写了女孩萨拉面对这种境遇的转变如何自处,她能始终以乐观的、自得其所的心态面对世事变迁。
小说写了腐败的学校,将老师、校长作为糟糕透顶的制度的代表,对它进行批判和揭露。学校是孩子社会化、文明化的必然途径,小说中却描写了孩子们在社会化、文明化过程中所遭受的野蛮和非人性的影响。教育演变成了一种从肉体到精神上的折磨,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而这种心理创伤通过宗教得到了治愈。 - 作品成功原因
- 小说在洞察儿童心理方面堪称高手。作品借主人公萨拉·克鲁之口,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使场景在冷酷简陋的现实空间与丰饶温暖的想象空间之间自由切换;在萨拉的想象中,洋娃娃艾米莉可以跑跳、做游戏和阅读,只是在主人进门的一刹那才逃回椅子上端坐;用包装纸剪出的纸花能够化身为皇家宴会的鲜花;老鼠梅尔基戴得不但通人性,还是威严的一家之长等,这些感人至深的想象不但使整个故事的脉络更清晰丰满,使萨拉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她不但要以高贵的品性来抵御现实的霜雪,也要以幻想来烘暖被现实的泥泞弄潮了的心;她不是一开始就坚强,她是在无数次“假装坚强”中拼起了自己破碎的心。伯内特女士以优美细腻的文笔,把“成长的内心秘密”与“伴随内心秘密的成长”这两大主题披上了带有“魔法”色彩的外衣。
2.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也为《小公主》这本书增色不少。主角萨拉·克鲁内心的敏感与坚强,她的充满幻想气质的心灵魔法固然十分动人,作为萨拉·克鲁对立面的明琪小姐的形象,塑造得也十分成功。在19世纪的英国,像明琪小姐这样唯利是图、精明世故,表面上又十分庄重有教养的学校管理者、一心把学生塑造成驯服呆板的淑女的老小姐校长,有一大批,作者伯内特牢牢地抓住其翻脸不认人、虚张声势、乖僻冷酷的行为本质,以一系列的对话和细节讲述了其与“小公主”萨托的正面冲突,这已不仅仅是一颗麻木冷漠的心与一颗鲜活灵动的心之间的冲突,甚至也代表了屈从于现实的麻木功利的成人世界,与烂漫童心的冲突。明琪小姐一次次地把萨拉逼入生活的绝境中,憧憬着这个“倔犟的、令人生畏的”女孩精神上的垮坍,期待着如消防队员一样浇灭萨拉的幻想火苗,她却一次次被萨拉击败,她的难堪与下不来台,正切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3.吸引小读者的,肯定是无巧不成书的故事。萨拉的命运,历经“公主——女仆——公主”的跌宕,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张力,她是在明琪小姐为她专门举办的十一岁生日茶会上被告知她父亲破产并病逝的噩耗的;她的命运急转直下,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就从云端跌入尘埃;在她沦为厨娘的出气筒、明琪小姐发泄淫威的对象的同时,另一条情节线竟在明琪优等女子学校的隔壁展开——搜寻失踪的萨拉·克鲁的工作一直在漫无头绪中进行,让人直为“命运弄人”唏嘘不已。萨拉与父亲的朋友的重逢也颇具感人的魔力——牵线人竟是一只来自印度的猴子。读到此处,所有的小读者都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没有浪费一点笔墨,故事中出现的旁枝斜出的小情节,看似与故事的主干没有紧密的关联,其实都为故事的延拓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要不是萨拉有在阁楼上看云、喂麻雀的习惯,她就不会第一次遭遇那只猴子,也就不会遇上只会讲印地语的男仆拉姆·达斯;拉姆·达斯也就不会有他的“阁楼魔法计划”,而寻找萨拉·克鲁的印度绅士也就不会接见将出逃的猴子送回来的萨拉,这样,萨拉与父亲的朋友彼此相认,也就遥遥无期了。正因为情节设置得环环相扣,读者才为萨拉的命运紧张得透不过气来,也才能领会到小说的戏剧冲突中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美。
- 感悟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呢?如果我们现在不多多锻炼并磨练自己,如果以后遇到挫折该怎么办呢?自信、乐观、宽容、豁达,得意时不骄傲,失意时不气馁;笑对人生,把快乐带给自己,也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为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相信没有不能跨越的障碍!